我要去月球

长老2012-11-25 02:49:21

  楼主

今天闲得很,网上想搜搜这位经济学家张宏驰的生平简历,却搜到这么一篇文章。所谓兼听则明,大家一块儿看看吧
跟帖:1条浏览43328次
你好!依我看,你转发来的下面这一篇,很像是编的故事。 第一,我不知道,我们经济学界,有个学术上硕果累累的张宏驰教授,还是个千万富翁呢,也可能是我太孤陋寡闻。这第一个怀疑就不算数吧。 第二,照故事的叙述推断,该张教授生于1925年,19岁结婚,23岁大学毕业,合乎逻辑。 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:表亲结婚,不仅是贾宝玉和薛宝钗,或者陆游和唐婉,也是近代史的年代里很常见的事。即使1980年代那个新的《婚姻法》,据我记忆,禁止的也是3族以内的表兄妹通婚。即父母的亲兄妹的子女(当然,父亲亲兄弟的子女,大概自古以来就不行)。故事里说的张教授的原配夫人,是他母亲的表亲的女儿,因而属于3族以外的表亲(俗话说,一表3千里)。所以,法院不可能因此项理由取消王老太的继承权,张教授的儿子,都是自诩为有文化的人,他们应当知道这个法律规定。 该故事还武断地说:“读了书的他(张宏驰),知道了近亲结婚是违背科学和伦理的”。其实,不科学犹可,违背伦理谈不上,否则陆游的错错错、莫莫莫,都成了不伦的爱情了。 其实,国外也有表亲通婚的现象,好像巴尔扎克小说里的那位欧也妮·葛朗台的心仪对象,也是她的表哥。 表亲结婚,肯定是中国多,特别是古代和近代。因为第一,中国的小年男女们不大能广泛自由接触,而表亲之间比较容易熟悉,并产生感情;二来,近亲结婚,也有助于减少家族的财产外流,恐怕也是一个原因。 第三,故事中说:“1955年,想到当初结婚(1944年)只拜了天地,王秀珠的父母为了巩固两人的婚姻,逼着两人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。”这就纯粹是现代人的想象了。建国前就已经“事实婚姻”的人们,不管是否登过记,没听说结婚10年后再去“重新登记”的。而且还是去什么“民政部门”!编得有点露马脚,以前只会说去“政府”登记,不会去说“民政部门”。我记得当我结婚时,是到街道办事处(政府部门)去登记的。 第四,文中描写道: (原文)……1965年夏,王秀珠和王佩娥一起到青海去看张宏驰,发现他穿着时髦的的确良衬衫,头发梳得油光可鉴。张宏驰仍然很不高兴,提出两人之间已没有感情,并且近亲结婚是违法的。王秀珠想了想,对王佩娥说:“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吧,我不能拖累他。”就这样,两人平静地在青海办理了离婚手续。…… 这里,编得有点离奇了。 如上所述,表亲结婚,1965年是不违法的;何况,他们是三族以外的,就是在今天也不违法。再说,张教授于1965年离婚!这说法,有点脱离时代了。那时候,在那个时代,我还真没有听说有人离婚的。当时,离婚的压力是很大的。双方不打得头破血流,很难离婚,领导们还要来做思想工作。而且在单位里,闹离婚,还会因此抬不起头来。中国的离婚潮,那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。 还有,1965年张教授不可能“穿着时髦的的确良衬衫”,因为,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生产“的确良”呢,我记得好像是1971年国家计委“四三方案”之后,也就是1972年之后,甚至1973年,中国市面上才出现“的确良衬衫”。 那时候,抹头油的人,好像是有的,但也很罕见。 第五,按故事所说,张教授1965年离婚,那时他该有40岁了。 故事说,张教授1967年又娶了个如夫人,也就是说42岁了。而且,当时还是在“文革”中。但张就像生活在“自由世界”,想离就离,想娶就娶,怎么有点不像咱们“新中国”了? 再说,老张的新媳妇(当然还是正妻),就假设小张教授5岁吧。就是说,她这位高龄产妇,37岁之后竟连生了两个儿子,这倒也不算奇怪,就是有点危险。也不知那时候“剖腹产”的技术在青海省普及得怎么样? 第六,故事没有交代两个孩子何时出生,但肯定是在在文革中。最快,也就是1968年一个,1969年一个,那么,母亲1996年去世时两兄弟还都刚20多岁,但是这两儿子都希望父亲续弦,倒是挺开明。可父亲续弦以后的8个年头里,也可能14个年头里(故事里没说清),这两个儿子又一直不怎么跟这个继母说话,故事说他们对她“很冷淡”。那么,张教授临死时,又怎么能托付两兄弟“一定要照顾好王姨……”呢?这不合乎逻辑。 如果张教授对老太太很有情意,他早就应当把身后的事准备好,他那么有钱,一个千万富翁,还有值钱的字画,只要写个遗嘱,留多少财产给王老太太,一切都轻易解决。 第七,故事作者显然不了解60年代初的情况。 故事说,王老太太1960年的困难时期在北京。故事里描写道:北京“最残酷的时候,走在路上吃馒头都会被饥民哄抢。为了把粮食省下来给张宏驰吃,又不会被人发现偷去,王秀珠缝了个小布袋拴在腰间,把自己的口粮省下一半放在布袋里,晚上睡觉都攥在手心里,等着丈夫每周回来,让他吃一顿饱饭。”这里编得也很有点离奇。我当时在北京,已经上中学了,人们被饥饿所压迫,倒是真的。但没听说北京大街上有饥民哄抢一个人手上吃的馒头。再说,“把自己的口粮省下一半”,当时也是很难想象的,因为那时“粮食定量”也很低。不知她是不是北京市户口?如果她省下的是粮票,不是馒头,还合理,但那也就不用缝个小口袋拴在腰间。从故事后面所说的“王秀珠瘦得皮包骨头,却守着她的布袋,一直把食物留存下来”的叙述看来,她省下的还不是粮票,而是食物。那时候也没有冰箱,食物揣在身上一星期,不要霉烂变质吗? 第八,1961年正值困难时期,张教授竟然申请去青海工作。那时候那么饥饿,去青海找死啊? 总之,这篇东西,斧凿痕迹太重,不像是当事人写的。 我最近在改我的推理小说,才写了6集,实在有些江郎才尽了。但是,由于我正在推理,推到这位张教授头上,实在有点不敬,请原谅。 祝好! 李志宁2011.1.3.
1 0
鼠鼠龙币2012-11-28